安顺市西秀区傅家寨屯堡花灯:穿越六百年的光影,困在时光里的坚守
多彩贵州网讯(本网记者 张小维)日前,记者走进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嘉穗村傅家寨村,浓郁的屯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傅家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当时傅友德率大军征讨云南,曾在此安营扎寨,村民为纪念他,将原村名“鲊陇大寨”改为“傅家寨”。如今,这里依然保存着诸多历史遗迹,如屯上军事古营盘、明朝军饷洞、傅友德衣冠冢、碉楼、古刹迴龙寺等。而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中,屯堡花灯独树一帜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屯堡花灯戏起源于中原地区,随着明代“调北征南”的历史进程传入贵州,并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安顺花灯戏注重说唱艺术,风格诙谐而又雅致,巧妙地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,其唱词朗朗上口且对仗工整。傅家寨的花灯文化,正是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。
傅家寨花灯剧团在安顺屯堡村寨中的规模颇为可观,拥有大小花灯剧目数十个。这些剧目主题丰富多样,主要围绕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、孝道文化以及家长里短等内容展开。每逢屯堡传统节日,剧团便会登上舞台进行演出。其中,由屯堡花灯传承人孙克林自编、自导、自演的花灯剧《大雁传书》声名远扬,该剧多次受到周边地区的演出邀请。
孙克林为记者解读《大雁传书》这部花灯剧的台词
《大雁传书》这部花灯剧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。“调北征南”战事结束之后,一位来自江南的女子杏花,带着家人的嘱托,独自一人从富庶的江南出发,深入云贵这片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,去寻找随30万大军出征云贵却迟迟未归的丈夫桂春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的思乡之情与家国情怀,还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。
《大雁传书》这部剧在2015年完成创作后,剧组随即投入长达半年的紧张排练。排练期间,一个棘手的问题横亘在众人面前——大部分演员不识字,面对长达四页、2000多字的剧本,无法通过阅读文字来记忆台词。于是,剧组另辟蹊径,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,由识字的人逐句传授,演员们反复跟读、记忆,在一句句的传递中,最终让剧本成功从纸上“活”起来,顺利登上舞台。
在表演特色方面,傅家寨的花灯别具一格,每段唱段常常会出现“金花银花”,在表演进程中,还会穿插一些小故事、语句和小片段。孙克林强调,理解花灯内涵是掌握表演技巧的关键所在。角色的步伐、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,开场时需要精心安排好各方色彩,每个动作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,这充分体现了对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敬重。
尽管没有华丽戏服的装点,仅靠质朴的嗓音与灵动的肢体语言,屯堡花灯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韵味,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5月28日,得知记者要来采访,孙克林一早便邀团队至家中排练等候。“金花银花开,姊妹打扮来踩台……”与记者交谈间隙,孙克林不自觉地摇头晃脑,轻声哼唱起来。唱到兴起处,他还向记者比划起来,手脚并用将屯堡花灯表演的技巧与细节一一拆解展示。没有华丽戏服的装点,没有锣鼓喧天的伴奏,仅靠质朴的嗓音与灵动的肢体语言,屯堡花灯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韵味,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,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段悠悠岁月。
孙克林与花灯的不解之缘,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经结下。七八岁的时候,受家庭和村里浓厚传统氛围的熏陶,他开始接触花灯。这份早期的接触经历,使得他对花灯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厚的热爱之情,并且这种热爱一直持续至今。在孙克林的眼中,花灯文化内涵丰富且寓意深远,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。
在孙克林带领的花灯队伍里,10余位成员构成了一支充满故事的团队。队伍成员普遍年长,年龄跨度从44岁到76岁不等,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。尽管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,可他们对花灯的热爱始终滚烫如初。
过去,花灯主要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进行表演,此时表演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传递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。同时在农闲、结婚、起新房等喜事场合,花灯也会作为表达庆贺与祝福的方式出现,用以增添喜庆氛围。如今,花灯从乡村走向城市,也曾尝试结合反诈政策,以花灯形式拍摄反诈骗视频。
然而,如今傅家寨的屯堡花灯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传承困境。在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,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,他们认为花灯无法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,对这门古老的艺术缺乏兴趣。再加上当下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多样,花灯文化愈发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,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危机。
尽管面临重重困难,孙克林和他的十几人团队依然坚守着屯堡花灯这一古老的文化。他们心怀希望,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,让屯堡花灯在傅家寨持续闪耀,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,使其不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。
编辑:张小维 责任编辑:王超 终审:谭力